央行回应市场关切:降准仍有一定空间,房地产融资等逐步回归常态

首页标题    央行回应市场关切:降准仍有一定空间,房地产融资等逐步回归常态
 
央行回应市场关切:降准仍有一定空间,房地产融资等逐步回归常态
 
 
 
 

“2021年上半年我们没闲着,下半年也很忙,但是忙中也不乱,我们每个月都有一些动作,这些动作的目的也都很清楚,尤其是下半年,都是围绕着稳增长,同时兼顾优化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11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如是说。   

刘国强表示,2021年的货币政策体现了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前瞻性、稳定性、针对性、有效性、自主性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金融指标在2020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有力增长,金融体系运行平稳,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2022年,央行将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二是,保持信贷结构稳步优化;三是,保持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四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此外,央行在发布会上还就房地产市场,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调,我国宏观杠杆率、数字人民币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去年末社融规模增速10.3%

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社会融资规模全年的增量是31.35万亿元,比上年少3.44万亿元,但是比2019年多5.68万亿元。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2021年末,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是10.3%,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与名义的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从结构上看,阮健弘表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保持平稳。2021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增加20.11万亿元,与2020年基本持平,比2019年多3.36万亿元。同时,债券融资回归常态,股票融资多增较多。2021年政府债券融资是7.02万亿元,比上年少1.31万亿元,主要是上一年发行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2021年回归常态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是3.29万亿元,比上年少1.09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4万亿元,比上年多3434亿元。此外,表外融资减少较多。2021年,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项表外融资净减少2.67万亿元,比上年多减1.35万亿元。    

阮健弘表示,2022年,央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下一步降准空间变小

但仍有一定的空间

117日,央行超预期同时下调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和7天逆回购利率。   

对此,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今年以来,央行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化跨周期调节,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117日开展了700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和1000亿元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增加流动性供给,提前对冲1月份税期高峰、政府债券加快发行、春节前现金投放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MLF和公开市场逆回购中标利率,均下降了10个基点。   

此次MLF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降,体现了货币政策主动作为、靠前发力,孙国峰表示,这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通过LPR传导降低企业贷款利率,促进债券利率下行,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支持国债和地方债发行,稳定经济大盘,保持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针对后期是否还有降准的空间和可能性,刘国强表示,当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是8.4%,这个水平无论是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还是与我国历史上的存款准备金率相比都不高了,下一步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变小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空间变小了但仍然还有一定的空间,可以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以及宏观调控的需要使用。

预计2022年宏观杠杆率

仍然会保持基本稳定

2021年,在科学有效防疫背景下,稳杠杆促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刘国强介绍,2021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比2020年末低7.7个百分点,如果按照季度看的话,已经连续5个季度杠杆率下降。   

刘国强表示,影响杠杆率有分子的因素,即总债务;也有分母的因素,即国内生产总值(GDP)。从分子看,去年总债务水平总体平稳,作为分母的GDP明显扩大,增长比较快,特别是跟2020年比,GDP增速大幅加快,这对降杠杆作用非常突出。我国疫情防控得力,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韧性不断增强,这些因素发挥出来,GDP增长就比较快,分母大了,宏观杠杆率就下来了。    

同时,刘国强表示,预计2022年宏观杠杆率仍然会保持基本稳定。当前宏观杠杆率持续下降,为未来金融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创造了空间。五个季度宏观杠杆率下降,为未来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杠杆越低空间越大。从国际上看,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比较好,经济增长韧性比较足,预计今年我国经济增速仍然会快于主要的发达经济体,这样的话分母会保持比较大,也就为未来更好保持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央行将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协调,立足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好跨周期货币政策。

近期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

已逐步回归常态

去年下半年,恒大等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显性化,受此影响,房地产各类主体避险情绪上升,金融机构也出现了短期的应激反应。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谈到,针对这一情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金融管理部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重点开展了几方面工作,包括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广东省政府、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出险企业风险化解工作;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和执行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出台《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导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支持风险化解和行业出清。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近期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市场预期稳步改善。据邹澜介绍,从数据上看,2021年末,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52.2万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9月末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房地产贷款新增7734亿元,同比多增2020亿元,较三季度多增1578亿元。   

邹澜表示,下一步,央行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按照探索新发展模式的要求,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

对我国影响有限

我们注意到近期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开始调整,市场对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也有较强预期,孙国峰表示,我国的宏观经济体量大、韧性强,应对疫情以来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而是搞好跨周期设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金融体系自主性和稳定性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这些都有助于缓和和应对外部风险。总的看,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

孙国峰表示,下一步,央行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根据国内形势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同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引导市场主体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积极稳妥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

中国不可能出现汇率持续的单边升值

或持续的单边贬值

针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孙国峰表示,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受市场供求、国际市场走势等诸多因素影响,市场供求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发挥决定性作用,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主要由市场决定,既可能升值,也有可能贬值,弹性增强,双向波动。

刘国强进一步强调,中国是大国,持续的单边升值或持续的单边贬值,在大国很难出现,在中国更不可能出现。因为我们的宏观调控是有度的,我们也没有大水漫灌,还是按照经济规律做事,微观的市场机制也比较有效,虽然可能会有一些干扰因素,但总体上还是合理均衡、基本稳定。

孙国峰表示,下一步,央行将坚持稳字当头、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以我为主,发挥人民币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预期管理,引导企业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截至去年末

数字人民币交易金额875.65亿元

针对市场关心的数字人民币试点和研发的进展,邹澜表示,目前,央行已经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等地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景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基本涵盖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西部、东北、西北等不同地区。

据邹澜介绍,截至20211231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875.65亿元,试点有效验证了数字人民币业务技术设计及系统稳定性、产品易用性和场景适用性,增进了社会公众对数字人民币设计理念的理解。

邹澜表示,下一步,央行将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部署,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进一步深化在零售交易、生活缴费、政务服务等场景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把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试点落脚到服务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上去,让更多的企业、个人能感受到数字人民币的价值,充分激发产业各方的积极性。

 
 
 
10个基点!MLF利率时隔21个月再迎下调
 
 
 
 

或带动LPR同步调整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在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全面降准落地1个月后,中期借贷便利(MLF)和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均迎来下调。117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开展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MLF操作和7天期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分别由此前的2.95%2.2%,下调至2.85%2.1%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12月份央行进行了全面降准,并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19个月不变的背景下先行下调了一年期LPR,尽管当月MLF利率未变,但实际上开启了货币政策宽松的窗口,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再度下行的预期都在增强。1月份MLF操作利率调降,一方面兑现了市场的普遍预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基本面仍然承压。

对于120日即将发布的新一期LPR,接受采访的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本月LPR将大概率跟进MLF下调的步伐,这将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MLF利率时隔21个月下调

今年央行端上的第一碗麻辣粉给市场带来了惊喜。此次MLF中标利率较前值下降10基点,而上一次MLF利率下调还是在20204月份,间隔21个月。而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亦是久违,上一次调整是在2020330日。

对于本月央行调整政策利率的原因,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认为,当前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仍较大,需要逆周期政策加大呵护力度。2021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随着保供稳价政策持续推进,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内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表明供给冲击有所缓解。但受经济周期性回落、原材料成本压力偏高和国内散发疫情等影响,需求收缩、预期转弱压力仍未明显扭转,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偏大。

比如,202112月份国内信贷增速继续回落,企业中长期贷款连续6个月同比大幅减少,表明实体融资需求依旧疲弱;202112月份小型企业制造业PMI回落至46.5%,连续8个月位于收缩区间,反映出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加剧、投资信心不足。伍超明说。

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当前影响央行降息落地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他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据国家统计局115日公布的202112月份70城房价数据显示,70城二手房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36%,降幅较上月略微收窄0.01个百分点,已为房价连续第4个月下跌。综合以往房地产市场下行周期及央行政策利率调整过程来看,当前通过降息稳定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迫切性较高。

降息体现货币政策前瞻性

在分析人士看来,此次降息释放了明确的政策信号。

根据近期公布的202112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纪要,在高通胀压力下,2022年美联储将加快政策收紧步伐,其中包括可能在年底实施缩表,甚至最早3月份就可能启动加息。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本月进行降息,体现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的有机结合。

本次降息较好运用了时间窗口。从全球来看,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高企,货币政策收紧预期逐渐强化,美联储加息和缩表预期提前,按照当前进度计划,其QE(量化宽松)将于3月份退出,加息可能紧随其后,因此美联储加息前的这段时间不失为较好的时间窗口,货币政策掣肘相对有限。温彬表示。

王青认为,为避免国内降息与美联储加息撞车,进而给人民币汇率带来较大下行压力,央行1月份降息落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货币政策操作的前瞻性。

从此次MLF操作量来看,本月MLF到期资金量为5000亿元,而央行超额续作了7000亿元。“1月份MLF续作没有缩量,表明本月未再继续用降准资金置换到期MLF,这很可能意味着202112月份降准释放的1.2万亿元资金中,用来置换到期MLF的金额为4500亿元,即长期流动性净投放规模为7500亿元。王青表示,对比来看,20217月份全面降准置换到期MLF后,净投放规模为6000亿元,这表明全面降准的实际政策力度逐步增强,也可视为逆周期调控加码的一个信号。

本月LPR大概率同步下调

此次降息将带来多方面积极影响。从银行角度看,伍超明认为,降息有利于缓解银行面临的三大约束,增强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与意愿,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通过银行实现,因此宽信用的核心仍在于放松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伍超明表示,一方面,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2011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低位水平,商业银行利润增速下降,银行让利空间偏小,为缓解银行利率约束,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需要适度降低政策利率中枢。另一方面,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持续回落,特别是中小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偏大,去年下半年以来两次降准叠加本次降息,有利于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缓解流动性约束,增强金融机构放贷能力与意愿。

MLF利率下调后,市场最关注的莫过于本月即将发布的新一期LPR走势。唐建伟认为,MLF利率下调将引导信用端偏松调节。由于202112月份的LPR调降的幅度较小,且为非对称调降,其中一年期下调5个基点,五年期以上不变。此次MLF操作利率下调幅度增至10个基点,将大概率引导本月LPR报价同步下调。其中,一年期LPR可能下调5个基点至10个基点,五年期以上LPR可能同步下调10个基点。

“1月份MLF利率下调,将带动LPR报价跟进下调,明显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并释放货币政策靠前发力信号,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也将会有所缓解。这将有效对冲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王青预计,在降息带动下,接下来信贷、社融及M2增速整体上将进入一个较快上行阶段,宽信用进程将明显加速。与此同时,综合考虑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方面也在积极推出有利于稳增长的措施,预计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GDP同比有望保持在5.0%以上,确保宏观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

 
 
 
定了!证监会部署2022年七大重点任务!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主线,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117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2年系统工作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1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作了题为《坚持稳字当头深化改革攻坚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工作报告。

会议强调,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做好资本市场工作十分重要。证监会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坚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把稳增长、防风险放到突出位置,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提升系统党的建设质量,以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看看2022年七大重点任务:

稳字当头

稳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坚持稳字当头,切实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宏观研判和政策协调,健全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稳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投融资总体平衡和协同发展。健全资本市场预期引导机制,为市场平稳运行营造良好环境。

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主线

突出主板改革这个重中之重

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坚持注册制改革三原则,下足绣花功夫做实做细思想、业务、廉政各项准备。进一步完善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安排,突出主板改革这个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发行监管转型,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增强各方合力,推动形成有利于全面实行注册制的良好市场生态,确保改革平稳落地。同时,统筹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同步推进基础制度改革和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将资本市场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突出“稳增长”

继续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

突出稳增长,不断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积极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找准资本市场定位和发力点,研究出台更多有利于稳增长、稳预期的政策措施。继续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坚守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建设好创业板,办好北京证券交易所,规范发展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推动拓宽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范围。引导上市公司聚焦主业做优做强,继续稳妥推动风险类公司出清,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晴雨表功能。

坚定不移推进制度型开放

加快推进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政策落地

统筹开放和安全,坚定不移推进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市场、机构和产品高水平双向开放,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创造条件推动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取得更大进展,加快推进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政策落地,继续坚定、有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依规境外上市。持续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建设。

推动监管关口前移

建立健全加强资本规范引导的制度机制

促进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平稳推进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处置。坚持法治思维,推动监管关口前移,与相关方面共同建立健全加强资本规范引导的制度机制,坚持对特定敏感领域融资并购活动从严监管,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坚持标本兼治,稳妥化解债券违约风险,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债券违约处置机制。稳步推进私募基金风险分类整治。深入开展伪私募”“伪金交所整治,加强分工协作,消除监管真空。

深化放管结合

提高资本市场治理效能

深化放管结合,加快推进监管转型。适应注册制等重大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公司监管、机构监管、稽查处罚全方位职能转变,科学把握的平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突出扶优限劣鲜明导向,大力提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改进监管服务,提高资本市场治理效能。

持续加强资本市场法治供给

推动期货和衍生品法、上市公司监管条例等立法

持续加强资本市场法治供给,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推动期货和衍生品法、上市公司监管条例等立法。系统梳理监管法规,化繁为简,提升体系性和透明度。发挥好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协调工作小组等机制作用,强化行刑衔接,进一步增强执法震慑。扎实推进代表人诉讼常态化开展,持续完善投保制度体系。